新闻动态
人生第一针:关于乙肝疫苗注射的5个注意事项!
2025-06-25
▼本文作者▼
乙肝疫苗功不可没
在 1992 年,我国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高达 9.75%,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后,新生儿感染率大幅下降。2014 年的调查显示 5 岁以下儿童乙肝携带率已下降到 0.32%。意味着实施乙肝疫苗以来,超过 8000 万的儿童免于乙肝感染。
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最有效的方法。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,其次为婴幼儿,15 岁以下没有免疫的人群和高危人群。对于不同人群乙肝疫苗注射有何注意事项?
关于乙肝疫苗,你关心的几个问题
一: 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的预防
1. 对于 HBsAg 阴性母亲的新生儿,在出生 12 小时内尽早接种 10 μ g 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,在 1 月龄和 6 月龄时分别接种第 2 针和第 3 针乙型肝炎疫苗。
2. 对于 HBsAg 阳性母亲的新生儿,在出生 12 小时内尽早注射 100IU 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( HBIG ) ,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 10 μ g 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,并在 1 月龄和 6 月龄时分别接种第 2 针和第 3 针乙型肝炎疫苗。
建议对 HBsAg 阳性母亲所生儿童,于接种第 3 针乙型肝炎疫苗后 1~2 个月时进行 HBsAg 和抗 -HBs 检测。若 HBsAg 阴性、抗 -HBs<10 mIU/mL,可按 0、1 和 6 个月免疫程序再接种 3 针乙型肝炎疫苗;若 HBsAg 阳性,为免疫失败,应定期监测。
3. 对于 HBsAg 不详母亲所生早产儿、低体质量儿,在出生 12 小时内尽早接种第 1 针乙型肝炎疫苗和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。满 1 月龄后,再按 0、1 和 6 个月程序完成 3 针乙型肝炎疫苗免疫。
4. 新生儿在出生 12 小时内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和 HBIG 后,可接受 HBsAg 阳性母亲的哺乳。
二: 如何补种?
对于未接种或未完成全程乙型肝炎疫苗免疫的儿童,应及时进行补种。第 1 针与第 2 针间隔时间应≥ 28d,第 2 针与第 3 针间隔时间应≥ 60d。
三: 乙肝疫苗注射没有反应者该如何接种?
对于免疫功能低下或无应答的成人,应增加疫苗的接种剂量 ( 如 60 ug ) 和针次;对 3 针免疫程序无应答者,可再接种 1 针 60 ug 或 3 针 20ug 乙型肝炎疫苗,并于第 2 次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 1-2 个月检测血清抗 -HBs,如仍无应答,可再接种 1 针 60ug 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。
四:意外暴露乙型肝炎病毒者该如何处理?
1. 在伤口周围轻轻挤压,排出伤口中的血液,再对伤口用 0.9%NaCl 溶液冲洗,然后用消毒液处理。
2. 应立即检测 HBV DNA、HBsAg, 3-6 个月后复查。
3. 如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,且已知抗 -HBs 阳性 ( 抗 -HBs ≥ 10 mIU/mL ) 者,可不进行处理。
如未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,或虽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,但抗 -HBs应立即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200~400 IU,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 1 针乙型肝炎疫苗 ( 20 μ g ) ,于 1 个月和 6 个月后分别接种第 2 针和第 3 针乙型肝炎疫苗 ( 20 μ g ) 。
五:高危人群筛查和疫苗接种
鼓励在不涉及入托、入学和入职的健康体格检查中或就医时,进行 HBsAg、抗 -HBc 和抗 -HBs 筛查;对高危人群、孕妇、接受抗肿瘤 ( 化学治疗或放射治疗 ) 或免疫抑制剂或直接抗 HCV 药物治疗者、HIV 感染者,筛查 HBsAg、抗 -HBc 和抗 -HBs,对均阴性者,建议接种乙型肝炎疫苗。
图片来源:摄图网
本视频 / 资讯 / 文章的内容仅供参考、学习使用,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,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,如有不适请及时到正规医院就医。如需转载,请在公众号下留言。
作者介绍
蒋卫民
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
博士 主任医师 教授 硕导
华山北院感染科 执行主任
简介: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艾滋病学组成员;上海市医师协会感染病分会委员;上海市医院协会感染病分会委员;上海市中西医结合肝病学会委员;中华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学会艾滋病学委员;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骨结核组成员;上海市艾滋病治疗专家组成员
擅 长:各种病毒性肝炎、肝功能异常、各种发热性疾病、寄生虫疾病、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
华山总院门诊时间:周一下午(肝病门诊)、周四上午(特需门诊)
华山北院门诊时间:周二上午、周三上午